从“未建成”看“已建成”
[2007-5-11 2:54:59]
从“未建成”看“已建成”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兴建过程,建筑本身已经是一件杰作。它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他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的设计方案——由两个变化丰富的曲面合抱而成的空间格局,给未来艺术作品的展示与观赏提供了极尽变化的可能性。前年,他的“未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展”曾在在中央美术学院王府井美术馆举办。从展示方式到展品本身都让人耳目一新。矶崎新以全新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人类对空间构造的奇思妙想,让我感叹不已。看着这些设计方案,不能不联想到北京乃至中国这个“建筑大工地”。相形之下,在这个“大工地”上那些正在建的、或已建成的建筑物显得何等的平庸和千篇一律,是何等的缺少想象力。难怪矶崎新会创造出“未建成”这个概念并且作为他的展览主题。我想,如果他的某个建筑构想能够在北京的某个角落拔地而起,那一定会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景观。即以他设计的新佛罗伦萨火车站为例,如果这样一个奇妙的公共空间是在北京,我宁愿把所有的航空旅程改为乘坐火车,只为一次次体验身处于这样的建筑空间所带来的奇妙感觉。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你才会领会“建筑是人类峰巅性的艺术成就”的真正含义。
建筑对于一个城市实在是太重要了。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小城毕尔巴鄂因为古根海姆美术馆分馆的建成,每年要接待150万冲着这座建筑而来的游客。连美术馆内展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已经打败了所有的美术作品”。
的确,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建筑绝不仅仅只是实用,它更是可供观赏、阅读的公共艺术。建筑的精神性或者说建筑对人所产生的精神威慑正是渗透在人的观赏之中。建筑就象一本打开的书,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直言不讳地呈现在这本打开的书上。一座好的建筑物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每一个时代都将它对文化的欲求、对空间的幻想积淀在它的建筑之中。北京作为一座文化古都首先是通过它的建筑体现的。以皇城为中心、以四合院为单元的城市格局严谨而有序地统一在一种十分整体的风格之中。然而,在20世纪的风云聚变中,这种完整性不复存在了。梁思成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完整地保存古都的方案未能被官方采纳,已成千古遗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城市景观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但公众对不伦不类的新建筑大多不予认可。因为它们既没能保留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又不具有现代建筑的经典品格。或许,这也正是这个特定时代的见证——这些新建筑共同见证了一个失却了文化精神与品位的时代。
我们不能设想没有故宫的北京,故宫在建筑上的独特性和完美性使它成为这座文化古都的标志。但在新的世纪,北京城将留给未来的会是什么?但愿不再是那些“已建成”的。即将建成的国家歌剧院、尚未建成的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以及未建成的中央电视台、未建成的所有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都将成为新北京的象征,如果它们同时能够体现当代世界建筑的最高成就,那将是我们最美好的期待。
(顺便找了几张片子给大家看看,其中有2张(040、042)就是矶崎新设计的,其中042就是他设计的新佛罗伦萨火车站)
040-矶崎新设计
042-矶崎新设计 新佛罗伦萨火车站
丢掉直线、趋向自然的当代建筑
丢掉直线、趋向自然的当代建筑
丢掉直线、趋向自然的当代建筑
丢掉直线、趋向自然的当代建筑
丢掉直线、趋向自然的当代建筑
查看6887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