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Introduction | News | Artist column | Literature | Art | Photography | Architecture | People | Artist
Art criticism | Art market | Books
Search:
title author content
News > News headlines
【Interpretation on the spot】 Red Thread Heather

[2019-6-1 20:53:14]

 【Interpretation on the spot Red Thread   Heather Beardsley & Guido Nosari Two Person Exhibitions

 

文:秦姣姣

 

 


   上苑艺术馆2019年国际驻留项目启动后,迎来了大批国内外艺术家,由于国外艺术家受到签证等原因的影响,他们会做短期的驻留,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这里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在艺术家入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女艺术家希瑟.比尔兹利和来自意大利的男艺术家奎多.罗萨瑞共同策划了属于他们二人的红线双人展,展览六月一日将在上苑艺术馆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材料多样化,从视觉上给人很新奇的感觉,作品表达的内容基本源于艺术家走访中国时所关注的中国民间美术和建筑艺术,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巧妙之手结合他们的理解创造了这批优秀的作品,我想我们中国的观众会从这次展览中重新认识我们国家的文化,并收获到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快乐。



 

   希瑟.比尔兹利是个典型的美国人,为人干练、勤劳,做事效率高,我经常看到她背着包走在清晨的阳光里,有时候在图书馆里碰到她,她戴着耳机聚精会神地对着电脑工作,在她身上我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她职业精神,从她的所有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专注、高强度、持续而稳定的品质。刚来不到一个月,在大多数驻馆艺术家还没进入创作状态时,她已经做出了三种表现形式的作品至本次展览,她将这三种表现形式表现得更充分和完整。



 

    第一种是希瑟选择在中国的旧建筑照片上种植物,不同于常规绘画用铅笔构图的程序,希瑟是用针在照片上刺洞来定位和定形,她用了编织和刺绣两种手法,呈现出立体和平面两种效果,立体的长得密而有序,她擅长借由重复性的叠加来展现一种恒定的力量感,深深地凝视后,使观者视觉上达到了一种探寻和恍入其中的满足感,植物所长之处都是无人的废弃建筑之上或周围,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一种势不可挡的永恒之力,超越文明,超越人类试图控制一切的能力和欲望,我能感受到希瑟在编织时那种化身为植物的状态,严肃的它们集中力量破土而出、努力生长并一棵棵密集成军队。平面刺绣的各种更是张狂,它直接占领画面试图屏蔽那些建筑。她的这组作品展现了她对于后人类的思考,她希望接下来每到一个国家和城市都能持续种植物,感受所到之处的一切的同时,她将思考未来人类消亡后,那些地方将会是何种面貌,自然的力量将如何吞没一切。她的种植物作品的行为强化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只是我们还不习惯接受终将被大自然肃清的结局。



 

    希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作品就是结合婚礼签名册、实景照片、纸上镂空雕刻工艺。当她发现签名册这个有趣的红色折叠本时,她并不知道它的用途,但她能感知到中国红的这种喜庆文化气息,折叠的空间效果也十分有趣,她在黄山旅游时拍摄了很多实景照片,她把照片黏贴在签名册上,再罩上她雕刻的镂空纸上作品,镂空雕刻的技术和内容也是有源头的,她在上海的一个小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厚厚的旧书里面都是镂空作品内容有自然景物、人物和建筑。作品中,观者首先被镂空的工艺之美所吸引,画面是抽象的,又有中国的阴阳转换的视觉效果,眼睛被调动了起来,就像玩一场游戏,透过镂空的内容,观者看到了黄山景图,一虚一实,一抽象一现实,再跟着折叠的画面空间流转,观者的眼睛确实是进行了一场有趣的旅行。还有一些大的镂空作品更单纯地体现了镂空雕刻的构图和形式之美,这些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过气工艺品,被外国艺术家发现了它的艺术价值,也同时唤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自身文化。



 

    希瑟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她在中国的酒瓶上种花草和其它,她用的是超轻粘土,超轻粘土是一种新型材料,2007年诞生于德国,现在已流行于全球,大多作为儿童玩具,但在希瑟这里,超轻粘土不仅可以随意运用发挥,还是多年来贯穿她多组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工具,在她的个人分享会上,我们无法相信那些纯白的造型奇特的生物模型是超轻粘土的功劳,她的神奇之手让超轻粘土变成了高级的有价值的艺术品,那些小小的触须鳞片枝叶花朵,按照艺术家的意志有顺序有节奏地排列在一起,它们在瓷器上,栩栩如生,与旧建筑上长草那批作品不同的是,酒瓶上的有中国的文化,尽管文化不如自然永恒,但文化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也是很大的,它无处不在,根深蒂固,常驻人的心中。

 



    奎多.罗萨瑞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男艺术家,他到达上苑的日期比较晚,那是一个早晨,高个子的他穿着优雅,一股绅士风,他彬彬有礼地主动跟我说话。后来的日子里就看他穿着帆布鞋和人字拖,感觉他放松了很多,并流露出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和希瑟的快节奏忙忙碌碌不同,奎多好像更多的时候在感受和思考。第一次进入他工作室是因为一位路过的设计师告诉我有个意大利的画家在工作室墙上涂鸦,还问我他是不是涂鸦艺术家,我很好奇奎多把墙画成什么样子了,所以我上门看看,才知道他实际上画了好多小幅纸上油彩,画面由颜色丰富的色块组成,我心里惊叹:这家伙才来几天呀,效率真高!后来看到他捣鼓缝纫机,听他讲要把画叠加起来缝制成作品,觉得十分有趣,看来他和希瑟对于纺织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都很喜欢和在行,有趣的是,希瑟和奎多在我随口一句的建议下一拍即合,所以他们能做一次联展是机缘也是巧合。





 

     和希瑟不同,奎多保留着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他对于纸有着特殊的情感,喜欢不规则的小纸张,他主观认为这些小纸张就像一个雕塑基座,他在上面画上抽象内容或是在上面编织、缝制的过程就像在做立体雕塑品,并让这些小纸片按照他的意志去旅行,有时候它们被黏贴着叠加在一起,有时候它们被缝制在一起,有时候它们被摆放在光线下,有时候它们被排列好顺序贴在一块红砖墙上,有时候奎多又干脆放弃小纸片,直接做起了立体编织品,他反复在材料之间、平面和立体之间乐此不疲地玩游戏,他认为这些艺术行为足够说明他的个人美学观。



 

    此次展览的纸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小纸片们随着奎多的意志规规矩矩紧凑在一起组成三幅大尺寸作品色块们也有规律集合成密密麻麻的小堆或是全部朝一个方向发力,这是源于奎多逛北京市中心看到很多颜色艳丽的花和逛圆明园看到琉璃瓦所得到的灵感,中国花季的到来让奎多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的美感,琉璃瓦的规则和有序让他感受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筑和文化的差异,它们被一笔一笔力量均匀地画在了小纸片上,就像一个个小人整齐划一地做着同一个动作,一条大红线,一个大红点,霸气地划过中央就像红红的城墙带过一面五星红旗,我想,观者此刻感受到了奎多的印象中国吧!接下来看看他在树叶上缝制了什么?他完全逆着树叶的脉络缝制了一个脉络,很显然地呈现了反自然的力量,就像他此刻在中国生活有种艰难感和逆反心理,他想看看这些被逆着生长的树叶能活多久,就像他想知道接下来他与这个国家的环境和人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是达成和解适应这里,还是最终选择逃离。也许此刻观众所看到树叶的状态就是奎多的内心世界吧!他的小纸片和会变化的树叶一直在旅行,这就是奎多给我们讲的故事。



 

    在我看来,希瑟的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女性特有的韧性和视角,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我们感受到她在无孔不入地了解、感受和探索中国民间文化,她善于发现一些有创作价值的材料,比如中国的白酒瓶子的设计上可谓是满满的中国化符号,大红的折叠签名册上面镶金的中国式图案,书上那些中国的建筑,以及镂空艺术的形式美,她发现它们并用她个人艺术创造力重新创作了它们,使观者感受到了全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希瑟所展现的她个人的艺术能量,她来到中国,并用她大量的足迹和勤劳的双手给我们每个中国人上了一堂艺术课,艺术无处不在,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和重新认识,去构建和连接,让文化艺术的美浸润我们的灵魂。



 

    艺术的敏感性对于艺术家非常重要,希瑟敏感于外在的一切,忙于捕捉的同时又非常理性地解析一切事物在时间长河里的动态。奎多在我看来更加感性,他将他捕捉到的事物结合他个人的情感,以变幻多端的色彩表现出来。当眼睛游离在他创造的多彩世界里,观者很容易感受到个人的气息和情感,他在树叶上缝纫反向脉络,既有着温柔的手法,又有着暴力的情感抒发,既度量了不同文化的具体差异性,又呐喊出了个体和外在环境的不和谐的声音。两位艺术家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各有千秋,它们被一条隐约的“红线”所牵引着,这条“红线”源于中国民间的姻缘的传说,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像建立姻缘一样互相牵引,并共同创造出更高的人类文明景象。同时,象征着中国的红色,它是充满活力的,它激发了外来的灵魂,并释放出灿烂的艺术火花。

































revealed 1945 times

previous
Red Thread Heather Beardsley & Guido Nosari Two
[scene] 2019 Shangyuan Residency Program Opening E
2019 Shangyuan Residency Program Opening Exhibitio
[Announcements] Shangyuan Art Museum 2019 Internat
Shangyuan Art Museum International Residency Progr
next
[Shangyuan Exhibition Site] 39.9042°N 116.4074°E
Chronicle Shangyuan Art Museum
[Shangyuan Site] Irina Ideas Klyuev (Montenegro) S
[Shangyuan Site] Yang Jie solo Exhibition | On my
[Shangyuan Site] Sublininal Pavillion: Wang Feng S
CopyRight©ShangYuan
Tel:010-60635299 60635757 Postcode:102212
Address:Shangyuan Village, Changping District, Bejing, China.
Support:9oa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