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批评|晓音】行走在时间里·程小蓓
[2018-6-22 12:17:10]
在2018年6月18日的北京上苑艺术馆举办的“三十年前摄影师单骑走千里摄影展”开幕式上,给观众视觉冲击力最大的是程小蓓的画。这幅用油画颜料和老照片粘贴绘制而成的画,被策展人作为开幕式的背景。那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藤蔓植物被非常态而诡异的色彩串联着,它仿佛在叩问现场的每一个人。
程小蓓画(2018年6月·北京)
作为一个妇产科大夫同时也是诗人的程小蓓,被她摄入镜头中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妇女。那时的她,应该是以一个城市文明传播者的身份自我确认后,以影像的形式来记录,并将中国农村与城市进行比较,在她留下来的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与她同时代的优秀画家罗中立《父亲》脸上苦难刻下的沟壑,我们也看到一个在寒冬里还打着赤脚的小男孩面对相机镜头的瞬间,他的好奇和调皮。
程小蓓说,当年她把照片冲洗出来后,她兑现自己的承诺,把照片寄给了那个小男孩。没想到事隔十七年后,照片中的小男孩依照信封上的地址,开着一辆宝马车到成都找到了她。这个开着车来到城市的成功男人,让程小蓓的内心非常温暖。也正是这人从偏远乡村走进城市的农村人,让程小蓓对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满满的成就感。
程小蓓将这种成就感汇入艺术的宣泄中,她将三十年前走单骑时一路拍摄的照片镶进这幅画中,她把那个通过照相机镜头第一次感受到城市文明的小男孩照片放置在画布的右上角,那是画布上最先入眼的位置。照片以“女”性的字形排列,在“女”字的中心部份,她用浓重的红色画上女性生殖器官。以此可见程小蓓对女性在人类生存链中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性的强调。同时,作为一个女性,程小蓓在画中也显现出她的性别自信。
哦,往前走哇。100X200 板上油画
程小蓓先是诗人,后为画家。她的画在强调女性的自信时,也用诗歌特有的穿透性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无奈的事实。
“时间”!是的,就是时间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它用与人类相伴而生的植物、树木,轻易地就击垮了自以为是,貌似强大的人类和人类在世间留下的所有痕迹。
在柬埔寨的吴哥窟,我曾亲眼目睹那些建于十二世纪,以巨大的石块修砌的宫殿,在经过近九百年的风雨、战乱、洪水和地震等天灾人祸,最后让它们沦为一堆乱石的,是那些从来就无视时间存在而肆意生长的树和植物。面对它们,我们每一个人纵使内心再强大,也无法在它们面前保持住人类最起码的自尊。
晓音摄 柬埔寨吴哥窟 (2017年11月)
当年与人结伴千里走单骑的诗人画家程小蓓,在进入中年后,在翻看三十年前她们一路拍摄的黑白照片,当然照片中也有她们自己年轻的影像。她的内心一定是非常复杂的。
她把这种复杂的内心转化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她用热抽象加具体形象(照片)无缝衔接的艺术表现手法,用绿色而密集的藤蔓布满整个画布,她笔下的这些纵横交错的藤蔓显示出一种坚韧、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和足以让一切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它们让那些本已泛黄的照片上的人显得是那么的模糊、那么的可有可无。
当年她们这一群女子,毫无例外地进入了中年、老年。她们中有人已经逝去,就连最小的那位也已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
在展厅里看到她们年轻和充满朝气的老照片,再回味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经验,程小蓓的画,它似乎在以一种最温柔却不失残酷的艺术方式叩响我们的内心。
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将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节点、每一天、甚至是每一个分秒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也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也活出人生的精彩。只有这样,才可能消解或减轻人对衰老、对死亡的恐惧。
程小蓓 《生息9》2017年 120X90CM 布面综合材料
虽然,我用一个属于哲学的命题和套路来解读程小蓓的画,似乎有些过于沉重,但是作为一个诗人画家,程小蓓的确是以一幅画完成了一个哲人也许要用一本书或用一生的研究才能阐述明白的人生哲理。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可以缺少面包,可以缺少牛奶,却不可以缺少艺术,不可以缺少艺术家。
2018年6月19日凌晨写于北京上苑艺术馆
查看5589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