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电影(2011年国际创作计划候选人)
[2010-11-25 16:14:03]
唐棣
(上苑艺术馆2011年国家创作计划候选人)
河北唐山人。青年作家、导演。作品散见于《花城》、《大家》、《诗刊》、《江南》等文学期刊。文字作品入选《诗歌月刊》、《诗选刊》以及多种文学选集。
电影作品“故乡三部曲”:《湖畔公路》、《变调》、《抵达》。影片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qGxbvwnd0I/
1、《湖畔公路》 时长:30MIN (黑白默片)
“一部离开语言的作品,由一条公路展开回想,将细碎的记忆符合拼贴成一个独立的断章。在作家的镜头之下,这部作品更像一种黑白的心境,没有结论也没有疑虑,利用剧情式的外貌拒绝剧情。来自作家视野的荧幕素描,结构简洁、词韵无限。有时候,实验电影就是用简单线条勾勒出的一支短诗。”
——第二届国际青年艺术节评委会
【导演阐述】 阐述一: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可是故事中并未出现故乡。这是一种记录,记录着故乡行将消失的那种情绪。公路以前并不存在。现在,出现了,以后必将成为别的什么样子。公路于我们会越来越陌生。也许,再次从公路上经过。你才会和我一样发现。这里还没来得及消逝得一干二净,已被人又遗忘了一次……
阐述二:我的故乡行将失去面目。有时,我觉得内心感情也如此。片中的两人是自己的一种情绪分裂。他们从开始单向的守望,经历摩擦,最后携手一同消失于湖畔的风声中。其实是自己与自己重合。镜头里的公路两边都是无限延伸的。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个圆。开始即结束,以凝固的方式表达情绪的流动。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两边的路究竟通往何方?故事中的人物将会发生什么,在我们看不到的路上?沉默是最好的传达语言背后东西的方式。
获得荣誉: 2008年、2009年度“现象网”双年度最受关注的独立电影之一 第二届国际青年艺术节实验电影单元等
2、《变调》时长:19MIN (黑白)
【导演阐述】
苏联导演谢尔盖.帕拉赞洛夫说:“最好的电影是拍给聋者和哑者看的。人类喋喋不休,话语泛滥,都快淹死在其中了。”这个短片,从室内的沉闷出发,除了自然声、必要的音乐,几乎无对白,无声无息的日常如何变调到一条水渠的偶然?其中藏匿着我个人的某种实践心理。我的希望是无论你看到的是什么,都始终笼罩一种沉迷。一个男人、一个他幻觉中的女人,则构成“主音”。当这两个“主音”被放置到不同的场景,自然产生失衡。这些被忽略的东西的作用,若被无限放大,我觉得变调就会以奇妙的方式展开下去。第一部短片,我关心内在的,状态的。这一部,我则关心速度,失衡。很多事情的发展不是匀速的。从急速始,未必会平静地全身而退。整个生活会携卷着你前进。当然,片中需要和大家探讨的是沉闷,这是生活;速度导致令人措手不及的趋势,这也不是别的,也是生活……我们在变调中,生命更不是一个曲终人散的结构。短片可以说成幻觉与真实不断接近与远离的过程。暗含一种关于偶然性的变化率。从平淡的日常进入叙述,日常是琐碎的,我们需要沉闷、需要更多的无言才能面对。是一个什么原因,令速度加快,形成追逐?
3、《抵达》 时长22MIN (黑白) 【导演阐述】 我用三年时间对故乡马州进行了一次个人意义上的命名。无论到何时,我都愿将之称为我的故乡三部曲。《湖畔公路》是深埋在我记忆中的故乡。它让我静如处子、澄明以对。《变调》讲自己此刻的状态。它让我迷乱,让我失衡。我却通过影像获得了一直寻觅未果的调性。《抵达》是一种对未来的虚构语态。从一个女人的虚构抵达另一个女人的现实……三部现实中的短片、三段情感上的位移、三场暧昧不清的爱恨。
《一个人.两个故乡.三种风景》
——故乡三部曲综述
作者:唐棣
柏拉图对话录中说记忆的过程就像往笼中装鸟。回忆则是从笼中往外拿鸟。我想到这些是因为当我面对三部片,尤其是《抵达》里交错闪现出的那些怀想与冷漠、嬗变与静止、宁谧与喧嚣时,我忽然感到这些画面极可能是自己抓错了鸟。我的错愕延续到字幕结束,我没有立刻开灯,而是让自己坐在电影音乐遥远轻微的回声中。
忽然,想到前段时间交流会上,几名提问者反复要我阐释的孤独。此刻,与我近在咫尺的,也许就是。其实,孤独没什么不好。如有人所说,“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不是坏事。尤其,加上一个定语“理想”之后。我是多么甘愿陷入一场理想的孤独中啊。当理想成为如今最大的奢侈。我们是否可以减少对电影这个理想物质的挑剔?以前,我绝不宽容。现在,我会。因为,通过作坊式的短片操练,我日渐对这些导演、这些理想的实践,心怀崇敬。记得一个评论者评价《湖畔公路》时说:“假如,你要在片中挑缺点的话,俯首即是。但这些缺点换种思路想,也不失为《湖畔公路》的价值所在。”
现在,让我再说《湖畔公路》的故事,我已很难把当时切身的感觉写出来。因为,三年前的我,在我的回望中俨然成为了另一个人。三年似乎发生好多事情。这些事情把当初的那种凝固到一块的快乐、理想,逐渐摧毁、打散……等我意识到,跟当时一块拍摄的朋友感叹时,我冷漠地说出一个几近彻底的词语:荡然无存。
我怀念第一个片中固执的练习者的姿态。比如,并不顺畅的仰角画面、虚虚实实的推拉摇移等,我倍觉朴素可爱。电影这个词的其中一个含义:你每次都要看到那些可贵的小瑕疵。这里的小是记忆单位,就像在某个画面后我们忍受寒风争议一个镜头的推进如何能不出现顿挫那样让我释然。
坦率的说,三部片子都证明我都不是一个忠实的现实记录者。要知道,面对那些粗粝和尖锐时所需的勇气,而我尚未具备。现在,一个人能做的,只是记录个人对现实的善意、或说诗意的改写。仅这样,其实巨大的恐惧也曾将微小的那个我淹没,就像记忆中的村庄即将被一片繁华淹没一样。
我生于南湖附近的村庄。那些水天一色、沙鸥翔集的北方奇景,对我来说都是珍贵的。这片地方至今仍不时出现于我的文字,我从未想离开。但他如今不在了,就是不在了。
“一个星期前,走过的一束草,如今做为水草摇曳水中,小鱼从中巡游。仿佛,它没告诉我,命中注定归于水底……”我曾在一篇叫《水底的故乡》的散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水底的故乡无疑是我忧伤的来源。所以,三个短片的背景都是南湖。从《湖畔公路》的凝滞、空旷、辽远,到《变调》的闭塞、急促,再到最后《抵达》的娴静,甚至,有点物是人非后的悲怆。
闭合式、碎片式、开放式,是我用影像对故乡虚构的三种形式。有时,我自己也在考虑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后来,读到墨西哥诗人帕斯的一段话,正好解决了我拍摄制作时疑虑。他说:“每一种形式都会分泌它的思想,分泌它对世界的看法。形式是重要的。而且,在艺术上,只有形式才有意义。”
用三种形式制造三种风景是我的选择。比如,拍摄《湖畔公路》时是我最灰暗的时期。那时,我除了写小说,平时就在村庄游荡。后来,游手好闲的称号让我不敢出现在村里。我选择去南湖散步。久而久之,似乎获得某种呼唤。“能不能拍点什么?”我想。后来,便有了《湖畔公路》里再无处可寻的水墨一样的风景。如今,有人问为什么想到要拍第一个。我仍无法解释。生命的奇妙正是混沌。当生命清晰到毫发毕现,我们是否就缺少了一种雾里看花般的对美感的期待?
我是北方人,南方朋友奇怪我对水这种物质存在着惊人的迷恋(比如,三个片子无疑都涉及到了水)。最近,得以回首文字,尤其三个短片确有同样地发现。或许,这可以解释我为何把三个片子成为故乡三部曲。无论,多少故事、多少形式,其实从根本上并未走出过故乡。
“故乡三部曲”表达的可以说是我对故乡的私情,隐忧藏匿其中。曾和人说起这种感觉——或许因为村庄一度因躲避塌陷而搬迁的原因。我在童年似乎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下沉感”。我总有一种奇妙的想法,好比一夜后我们的房前屋内充满了水。然后,这种奇妙的感觉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
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真实的,我的生长地。一个是虚构的故乡。我多年的书写更多意义上不过是建造这个虚构的故乡。后来,借助影像拍摄的东西无意中介于了两者间。其实,随岁月流逝,这三年时间让我对故乡悄悄地有了一次个人意义上的命名。这就是我的故乡三部曲。
在三部曲的“导演的话”中,我写过一段文字:“《湖畔公路》是深埋在记忆中的故乡。它让我静如处子、澄明以对。《变调》讲自己的状态。它让我迷乱,让我失衡。我却通过影像获得了一直寻觅未果的调性。《抵达》是一种对未来的虚构。从一个女人的虚构抵达另一个女人的现实……”
最后一部《抵达》,其实是一个提示,后面需要观众补上内容。对于观看这部片的人来说,任何词语都将被正确阐释。如果,让我也去填,我想请你们注意《抵达》最后一个长镜头:久久定在一片苇丛前,芦苇在风中摇晃,风声猎猎,是否意味着很多事物处于一种失去故乡的伤怀中呢?而后的画面,便是大雪席地。其实,电影没有结束,我可以告诉你接下来的景象是天地苍白!
坦率的说,这都是我悲伤的来由。当然,这篇文字也可被当做我为故乡写下的传记。
唐棣诗歌作品
《放逐的方式》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 就会有雪飘下 我为能坐在窗前看着这落了满地的诗意 而兴奋。而忘记了你们的不辞而别
对我来说,我实在无法怨恨 我和你们一样,在更多的时候 深受着表达的折磨 在众人关于你俩爱的流言中 我搜肠刮肚也没找到 更好的放逐方式
《冬日》
世界变白以前,你降临了。而我正阅读 一篇歌颂静谧与寒冷的苏联诗 你走入我的生活,仿佛一个句子 照亮一首诗
在无眠的夜晚,我幻想 另一种幸运——你抚摸着我 投射在墙头的影子。我怀念它的颤抖 预示着你。等雪停了 你在火炉边又成了我最读不透的 来自内心的暖意
《致陌生故人》
我多希望我是他 在他那里,一生有一天是幸福的 他就知足了。他厌恶透了那些繁重的感情 其实,人的开始与结束都是件小事 小到顷刻,他说,只怪时间博大
当晨雾散尽,一个小花园出现 在他的晚景里。枝上泊着的雀鸟 从南方飞还。而他曾瞧不起 老死北方的那些人
在他那里,再也没有一样东西值得占有 他说,没多久,雪就是他的了 再没有一个人值得羡慕 这样过一天才是轻松幸福的 他说完,背过身去,看都不看我
《镜中模样》
当我坐下来,拂去来时风尘 细细端详自己——那张脸恐怕
再也不能让自己熟悉
一个人走过你的窗 梦里的,必将消逝。老去的 残留镜中。她沿着长街远去时 你无法挽留。怀念是唯一
对孤独的消磨
我厌倦了镜中的自己 在最后一次出门,将不再回头
他黯然伤怀的模样 真像末日降临
《未写之诗》
我确信是有的——歌吟哀怜之心 歌吟秋峦夕照的忧思、羊儿挤在一起抵御夜晚 第一阵寒意。歌吟远处风车轻鸣 第一只蟋蟀发出的第一声呿呿 相思树上鸟儿最后的啁啾 石墙上留着的太阳的暖意 厨房透出来安详的灯光…… 这些都是一个人在某本书深处写下的诗 作为读者,只消微动手指 即赚到了如许乡愁
《我的胆子能有多小》
老了之后的我可能更加胆小 时间越走越快,我怕你停了而自己还在走 怕爱我的人把我爱到死去也不尽兴 不爱我的,渐渐就忽略了我对他们的暗自欣赏 还怕有人总不了解我 一些人对我一清二楚也不好 我怕他们分毫不差、准时准点,每分每秒地 关心着我的人生。我渴望神来一笔 我怕再次遇上老友,却已不能喊出他们的名字 哪怕很多人招呼对方时已失去 那股令我怀念的亲切 或者,小小的爱意 更怕身边人们的离去 尤其是你还没时间记住,就把我忘记 我最怕自己一直活着,活得好好的 活到你都猜不到 我的胆子能这多小
《关于我所知道的你》
关于我,所知道的你。那些来自你的消息
落在我心里,如暮雪伴我写下簌簌诗句
也许,你会知道远方这个我
曾像你父母一样
以诗为乐。孤独且骄傲
等你长大了,他们还会告诉你
更多个我。到那时,万千激情
归于一次小聚
我们该试着说服彼此
那就世俗吧,迷失吧
有你在,平淡的老去算得了什么
《花草》
用三句话说穿花草的秘密
一句形容你
寻觅花籽时,挑三拣四的神情
一句描写春色荒园
如何退出视野
最后一句
除注明季节起始
仅剩草长莺飞
——皆发表于《星星》《诗刊》《诗选刊》等诗歌杂志
查看5384次
|